每年參加高考的同學有部分考上了理想的學校,部分卻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,因一系列原因也沒有參加復讀,這樣的同學部分會選擇直接讀大專,那么考不上本科上大專怎么樣?在選擇學校以及專業的時候建議看完這三點。
原則一:大城市
我在北方一個偏遠的山村長大,在那里我大學畢業,許多和我一起長大的朋友幾十年沒有來過這個城市,尤其是在北京、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。 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回來,因為在他們眼里,只有自己的家是最好的,并不是他們的思維模式不夠,大城市自然具有大城市的優勢,比如信息相對發達,很多東西剛剛在小城市出現,在大城市已經過時。 在大城市生活幾年一定會開闊你的眼界。 假如報考能進大城市,就算專業不太好,但來這里的經驗也是值得的。 只有經歷過這種情況的人才知道大城市有多少機會。
原則二:學校規模
因為它是一所大學,如果學校只有1000人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平均每所高中有3000到5000人,更不用說一所大學了。如果一所大學的數量太少,那就意味著學校的聲譽估計不好,沒人去申請。然而,如果一所大學有成千上萬的學生,這也是不合理的。太多的學生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就業問題。我們在哪里可以一次招聘成千上萬的畢業生?因此,它取決于大學的規模,太大太小不是一件好事,太多的人,必然會導致教學條件的下降,所以,一定要慎重選擇申請。
原則三:深謀遠慮
如果你仔細觀察,會發現很多人畢業后并不從事本專業的工作。這是為什么,畢竟苦考的專業成績沒做過。主要有兩個原因。首先是我的專業太冷找不到工作。第二是我不喜歡我的專業,所以畢業了,換了。然后報考的時候一定要看的深遠,不然會很被動。
報考的時候我們不要總是盯著熱門,也不要幻想著某個冷門會變成熱門。需要進行考慮的就是學習專業學生是否可以容易實現轉型,是否具有能夠得到持續不斷發展,是否在未來企業能夠有新的變化,如果對于這些問題都不應該考慮,隨便報考一個管理專業,等到畢業才發現很被動,轉型也難,只能重新來過或者隨便找個工作。比如2000年,電子信息商務突然火了,但是由于學校教育沒有解決這個技術專業,從那以后迅速提高很多科技大學都開設了這樣的專業,結果沒幾年該專業熱度就沒了,很多人就業不了。但是看不懂還依然報考進去。
三個原則,簡單實用,希望能幫助那些報考的人,關于招生信息,不要總是停留在街上發放的傳單上,一定要到招生網站上這樣看什么是真正的學校,哪些是質量不高的學校。 大家都說,學院不好,一所好的學院,一個標準是看它是否是全國首批100所示范高職院校的名單,也就是211所高職院校。 如果是這樣一所學校,實力很強,畢業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。